2025
七月

07

1009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七十七集:中古全盛时期的教会生活(三)各种新兴的修会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你好,我们朝圣的旅途每个星期以20分钟的时间缓缓的前进。从播出到现在,也已经有一年又半载的时间了。非常谢谢您每个星期按时收听,同时也非常欢迎朋友们来信批评指教。来信您可以寄到台湾台北邮政108--5号信箱,《朝圣之途》节目收就可以了。我在这儿要先谢谢给我写信的听众朋友们。

  今天《朝圣之途》要带领着各位,去认识中古全盛时代教会生活的本堂区的大概情形,以及司铎神父们的生活情形;另外一个部分要介绍给各位的是在这个时期有哪些新兴的修会团体,非常欢迎您收听。

  中古时期的主教区平均比古代教区要来得大,但是教友的人数却又比现在的教区要少,然而本堂区所统辖的地区,确实是很大的。严格的说,古代的教会没有本堂,每一个信友团体有一位主教。哪个地方需要再成立一个新的信友团体的时候,就会有一位主教到那个地方去主持教务。从第五、第六世纪开始,小的村落不再设立主教公署。在人数比较少的团体里,就由相助各教区主教的司铎代替主教行使各种圣事。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形成类似现在的本堂的雏形和由来,这些替主教代行圣事的司铎称为主任司铎。在整个中古时代,这样的一种制度一直都有它的效能。在每一个城镇,只有一位主任司铎和几位辅礼司铎。许多在中古文明的主座堂也都称作城市大教堂或者是永礼司铎专有的教堂。什么是永礼司铎呢?在谈到各种新兴修会团体的时候,我会为各位再做详细的说明,像维也纳的圣斯德望堂,慕尼黑的圣母大堂,瑞夫堡大堂、布鲁塞尔的圣古迪尔堂等等,这些著名的大堂都是当代有名的永礼司铎们专有的教堂。

  十三世纪的时候,一般乡村里面很少有主任司铎的设置,有本堂的乡村就显得相当的特别了。比方在日耳曼,有些乡村竟然取名为本堂区教堂,教堂村;在意大利则有本堂、卡道莱的本堂、本堂城等等的名称。第十三世纪初年,太过于大的本堂,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就划分成几个比较小的堂区。但是旧的总堂仍然保持它原有的权利,像圣洗圣事,就必须要回到旧本堂来举行。还有一年当中,几个重要的大瞻礼,信友们都必须要回到旧本堂来参与弥撒以及各种庆典活动。在十三世纪的这段时间,日耳曼的境内建造了许多属于哥德式的乡村教堂。

  中古时期有关司铎们的林林总总,我们现在也为各位朋友们简单的说说。在中古时期,司铎的人数很多,在训练和资格的选择上,当然都不如我们现在的严格要求。虽然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已经设置了大学的神学课程,但是还没有什么显著的教学目标。大学的课业也不是晋升司铎之前所必修的。相传只有百分之一的中古司铎受过大学教育。在当时,也并非所有的司铎都热心于救灵魂的工作。大多数是在地主的保护之下管理着私人教堂,成为私有教堂财产的主人或是所永礼司铎。他们唯一的责任,就是在规定的日子举行弥撒圣祭。而永礼司铎还需要咏唱日课经文。在这种情形下,这样的教堂根本没有要理班的存在。乡村居民对宗教也一无所知。信友们也不敬重那些学识肤浅,往往又行为失检的司铎。而隐修士,特别是度着严肃清修的克里尼和西笃会的修士们,就大受信友们的爱戴。这些隐修会,我会在后面再详细的为您做介绍。

  第十一世纪教会革新运动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提升司铎传教救人的热忱。因为革新运动的重要人物大多是出身于克里尼,以及相类似的隐修院的修士们。这个时期教会的革新运动也就洋溢着修道的精神。他们提倡以修道生活的方式作为司铎门日常生活的规范。这种风气在教会内并不能够算是一种创新。

  各位一定还记得,我曾经提过,在第四世纪末期的时候,维塞利的欧瑟比和希波的圣奥思定主教,都曾经以修道生活来培养训练司铎。主教会议的时候也常常谈论到这个理想,但是从来没有在整个教会内切实的实行过。在第八世纪的时候,梅池的主教克罗特冈依照隐修生活的方式,为他的永礼司铎订定了一些规章。在公元817年,法兰克国王圣路易九世所召集的主教会议,也曾经根据圣热罗尼莫、圣奥思定和历代主教会议的议决颁定了一种司铎规律。编写这套规律的是本笃会会士,人称雅尼安的本笃。这位本笃修士也奉命从事修院的改革工作,但是却困难重重。尤其是私人教堂的制度,使得司铎们共度团体修道士的生活所做的努力都遭到了失败,而没有能够成功。

  接下来就为各位介绍永礼司铎。在公元1059年的拉特朗会议,给司铎生活的革新运动增加了新的活力,革新的理想终于能够实现。从这个时候开始,许多主教座堂和大教堂开始创立神职修院。加入神职修院的司铎,必须要度共同的团体生活,不能有私人财产。

  教会的立法者始料未及的是,这一运动促成了永礼铎司修会的诞生,这个修会后来又称为奥思定永礼司铎会。永礼司铎本来是那些在教堂里登记过的神职人员的名衔,后来就用来称呼遵照修院规章而度团体共同生活的司铎。十一世纪的革新运动是以全体司铎为对象的,所有的司铎都应该要遵守这个规章。最早的规章只要求司铎都共同生活,仍然可以保有私有财产。

  教宗尼古老二世在拉特朗会议颁布法令,希望全体司铎实现福音精神所要求的神贫。教宗亚历山大二世于1063年重新颁布这项法令,这一切和当代修道的趋势是相吻合的。圣彼得达米昂就曾经强调说:所有的宗徒,以及初期教会的教宗们,也都是修道者。但是,克里尼和额我略革新运动的特征却是崇高完美的理想和实现这理想的微弱希望之间不成比例的对照。因此,并非所有的司铎都改做了修道者,而是大部分的司铎从此开始度一种修院般的团体共同生活。过去圣本笃会的会规不适合于传教救灵的司铎们,他们选用了比较缓和的圣奥思定规则。

  这种规则原本只是为献身事主而度共同生活的妇女们所立的。十二世纪的初年,许多司铎团体就采用了这种规章,这些团体不久之后又联合成会。这个新的团体所联合而成的修会,就是奥思定永礼司铎会。到了公元1160年间,这个新兴的修会已经有100多所修院。而到了1230年,成长到1000多所。永礼司铎会的理想是做革新的教区司铎受主教的管辖。传到现在,永礼司铎修院已经不多了,但是在过去,他们曾经在教会历史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肩负过重大的使命。

  教会活力最显著的标志是在每一个时代必有新型的修会生活出现。常有圣人起而给福音全德的理想,一种适合当代需要的形式。整个中古世纪,改革和创立修会者真是风起云涌。而隐修制度的历史,恰好像是他的故乡埃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因为在隐修生活当中,个人人格的重要性比一般教会生活所要求的更为明显。隐修生活的历史,往往也是伟大的会祖和改革者的历史。

  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够在节目当中介绍两位对教会影响最深,至今仍然感人的圣人。他们是圣布鲁诺以及圣伯尔纳多两个人。首先介绍圣布鲁诺。在圣布鲁诺生活的时代,有不少的人向往着在旷野为度祈祷和补赎的生活。圣布鲁诺是德国人,在里姆教书,他对于总主教的吝啬非常的忧伤,这使得他对改善时局的努力全归无效。于是他就决心要退入旷野,在隶属法国的阿尔卑斯山中找到了一个名叫加都西的避静地方,在那儿度着隐修的生活。1084年,他就在这儿创立了修院,这也就是加布遣修会的由来。他们会规的特点是融独修生活和团体生活于一炉。会士的全部时间大都在独居当中度过,守着严格的静默,因而也被称为哑巴会。一个个在环绕着小园子相互隔离的斗室内祈祷、读书、做手工。只有一天,早晚两次,为举行弥撒,为念晚课经,在圣堂内碰面。圣布鲁诺后来被教宗召去罗马,在意大利的南部也建立了加布遣隐修院。圣布鲁诺的修会在他死后非常的兴盛,一直到今天,会士们还保有了圣布鲁诺初创加布遣隐修院的热心。

  在今天节目的最后,我要为各位介绍的是圣伯尔纳多和他所创立的熙笃会。克里尼的修士们在公元第十第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当中曾经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可惜到后来自身也陷入了松弛,原因是修会的财富太多了。修士们虽然发了神贫愿,但是时间一久之后,修院的财产日增月累,未免太富有。在侍奉天主的事情上,既然无所谓做得太好太多,于是圣堂就建造得格外的华美富丽而堂皇。教友们的捐献和遗产捐赠源源而来,土地也随之扩大了起来。修会的精神和谦逊的德行,自然也就蒙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很多有志之士就开始自我要求,向往更贫穷、更严格、更接近本笃会的原始生活。

  于是,有一位克里尼的院长圣罗伯特在1098年离开了克里尼修院,在勃艮第省的熙笃另外建立了一座修院,目的就是在恢复圣本笃会规的原始纯洁。修院只能够保有修士能自耕的土地,而且手工业也在修士的生活当中重新取得了重要的地位,衣服除了一件长袍之外,别无长物。

  熙笃的一切都显得贫寒,连敬礼天主的物品也不例外。土地贫瘠,修士们虽然拼命的工作,收获也不丰。他们的饮食自然淡薄,不吃鱼,不吃肉,鸡蛋,只吃无盐无油的黑面包。他们还半身齐声咏唱夜课。这样严厉的生活,自然不能够吸引很多的人入会。

  创始的人圣罗伯特眼看着修士们只死不添,未免有些苦恼气馁。忽然在1112年,有30个年轻人前来叩门,个个满腔热血的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为首的一位青年骑士容貌俊美,学问渊博而举止娴雅,他就是21岁的伯尔纳多。他在1190年生于名叫地戎的地方,21岁这一年,他立志弃俗修道。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说服了他的五位同胞兄弟和许多的亲戚朋友,随从着他来叩圣罗伯特的熙笃隐修院大门。

  各位听众朋友,今天我们的节目暂时先进行到这儿,非常感谢您今天抽空收听我们的节目。下个星期同一时间,我会再继续跟大家一同走《朝圣之途》,看看伯尔纳多这位年轻人加入熙笃会之后,熙笃会有些什么样的进展。他对当代的教会有哪些贡献?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另外一种新型的托钵修会。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方济会和道明会。非常欢迎您下个星期同一时间和我们空中再会,祝福您健康愉快,再见!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